1874牡丹社事件日軍入侵補充資料
日軍侵臺──石門戰場
*過程:日軍登陸後,最初10日間(5月7日 ~17日)並沒發生重大戰鬥。到5月18日 ,有脫隊的士兵5~6人在雙溪口、四重溪一帶巡邏時遭受攻擊,班長被防守石門的牡丹社原住民馘首。當時18番社中只有牡丹社和高士滑社反抗日軍,其餘16番社則或歸順或觀望勝敗再決定和戰。5月21日 ,日軍搜索隊在四重溪遭受攻擊。翌日,佐久間左馬太中校(於1906~1915的9年間任第5任臺灣總督,任期最長)率250名步兵馳往救援,雙方在石門展開激戰。
佐久間派20餘名兵員從四重溪左岸的森林中潛行攀上石門絕頂,自上往下射擊。交戰結果,日軍戰死5~6名,牡丹社頭目阿祿等16人被殺。數日後,卓其督的養子潘文杰(漢人)等各番社紛紛向日軍投降。
*結果:〈北京專約〉
清廷方面,沈葆楨的籌設防務尚不足應急,新疆以陝甘回變,安南與法國紛爭告急,李鴻章亦認為賠款以換取日本撤兵,維持兩國和好,亦非不值得。
10月31日由英國公使(當時尚無大使制度)威妥瑪的調停,賠款由日方所提200萬兩減為50萬兩達成協議,互換條款及憑單,日軍在12月22日 全部撤離,清國才付清銀兩。這個條款即〈北京專約〉,要點如下:
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中國不指以為不是。
二、中國給付遇害難民撫卹銀10萬兩,日本退兵,以及在臺地所修道路、房舍等中國願自留用,准給費40萬兩。
三、中國對於臺地生番宜設法約束,以期永保航客不再受兇害。
至是,日本出兵臺灣以來,歷時半年的軍事行動與外交折衝乃告落幕。清廷花錢消災,用50萬兩銀爭回了臺灣番地的領土權,卻失去了琉球藩屬。日本為了替54名被害的琉球人討回公道,動員陸海員及軍役六千多人,卻付出573條生命,耗掉軍費770多萬圓,而從中國獲得67萬圓的賠款。從這些數字來看是絕對划不來的,然而,日本因此解除琉球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做為「處分琉球」,廢滅琉球(中山王)國,兼併為日本領土(沖繩縣;1879)取得依據。更由於清廷正式承認日本出兵臺灣的合法性,而開啟了20年後日本攫取臺灣的門戶。
【資料來源: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頁98、103、10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