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18, 2010的文章

民初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民初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追趕的腳步-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因素 1 、列強的砲艦文化:       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世界加入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文化,以及自清末以來的多次戰爭,這些促使原本仍埋頭不看世界的中國也開始睜開眼看看不同的世界。 2 、政體的轉變: 自古的帝系傳承也在一夕間風雲變色,適應新的國家也需有新的風氣。 3 、此時期的知識份子更具憂患意識,希冀改變。 4 、見賢思齊:       西方列強的侵逼,卻更折服於外國在工業、新知識的發達,希望能追趕其的腳步。

國共的早期關係

國共的早期關係 時間 具體作為 結果 和平共處期 1921- 1927 聯俄容共 1 、孫中山先生希望以蘇聯模式為國民黨做一次徹底的改造。 2 、在當時革命運動受挫中,俄國願意提供經濟及顧問的援助。 1 、允許共產黨黨員得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共同致力於國民革命。 2 、任用蘇聯顧問鮑羅廷被國民黨首席顧問,落實了聯俄容共。   結果:中共的勢力日張。 分裂對抗期 1927 年 4 月 1 日 清黨 1 、俄國顧問鮑羅廷,欲削弱蔣在國民黨中的軍事地位。 2 、共黨假借國民黨名義,把持黨中央。    清除黨內、軍中中共份子。 1927 年 4 月 18 日 寧漢分裂:國民黨於北伐中克復武漢,遷都於此,武漢政府為共黨所把持,清黨後,國民黨定都南京,中共迎汪精衛以對抗南京,遂成寧漢分裂之局。 寧漢分裂之局 1927 年 9 月 武漢分共:汪亦發現共黨之陰謀,與中共分離,寧漢合作。 寧漢合作 1930 ─ 1936 年 勦共: 1 、北伐結束,國內情勢大致抵定,國民黨對於共黨的發展感到威脅。   2 、中共利用國民政府平定內戰的當中,於農村當中建立起相當的勢力。   3 、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認為惟有國內的共黨問題解決,才能無後顧之憂面對日本的侵略,故定下『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1 、共黨受到圍勦,大受打擊,迫使中共突圍西竄,展開兩萬五千里長征。同時也在長征中確立毛澤東的地位。 2 、抗日與安內的衝突:抗日的聲浪日升,及共黨有計畫的動員學生要求,最後以西安事變收場,全國確立了抗日的路線。 p.s. 鮑羅廷 1923 年奉派到廣州,任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及蘇聯駐廣州政府全權代表。鮑羅廷被孫中山任命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提出按蘇聯共產黨的模式改組國民黨的計劃。之後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顧問,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他的翻譯先後有張太雷、瞿秋白、傅大慶、楊明齋、李仲武、卜士奇、黃平、李瑞等。鮑羅廷作爲蘇聯代表,負責聯係蘇聯政府派軍事顧問團及調拔款項、軍械支持黃埔軍校,他還多次到軍校介紹十月革命經驗和蘇聯紅軍的生活和政治工作。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時,鮑羅廷起草了所謂《致蘇聯遺書》 ( 孫中山未簽字 ) 。 1925 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鮑羅廷被任為政治顧問。 1926 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最高顧問。 1926 年 12 月隨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