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法國政權更迭
第一共和(1792.9.22-1804.5)  |    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推翻了波旁王朝, 1789-1791國民會議 1791-1792立法會議 1792年9月22日—1795 由國民公會宣告成立 1795熱月政變後,熱月黨人所組成的督政府 1799-1804執政府時期(拿破崙為第一執政) 1804年5月為「法蘭西第一帝國」  |   
第一帝國(1804.5- 1815.6)  |    法國拿破崙一世建立的資產階級君主制國家。1804年5月拿破崙稱帝,1804年12月加冕。1814年4月拿破崙第一次退位(來比錫會戰失利),後一度複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滑鐵盧會戰失利),第一帝國告終。  |   
波旁王朝復辟(1815- 1830)  |    1.於拿破崙被迫退位後,由路易十八擔任法國國王 2.於1824年查理十世即位後,因國外列強壓迫與國內政治情勢緊張,發生七月革命,查理十世逃亡英國﹐波旁復辟王朝被推翻。  |   
奧爾良王朝(1830- 1848)   |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復辟王朝﹐宣布奧爾良公爵路易-腓力為國王,由於腓力堅決反對改革﹐但是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且發生工商業危機﹐革命形勢逐漸形成。1848年 2月22日工人們在巴黎街頭開始建築街壘。24日晨﹐群眾進攻杜伊勒里宮﹐路易-腓力被迫將王位讓與其孫巴黎伯爵後﹐逃往國外。革命臨時政府於25日晨宣告﹐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七月王朝告終。  |   
第二共和(1848- 1852.12)  |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臨時政府。2月25日共和國宣布成立。直到12月10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三世)當選總統。 1849年   5月13日選舉立法議會﹐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為核心的秩序黨獲多數席位。憲法規定總統不能直接連任﹐波拿巴要求修改憲法﹐立法議會多數反對。波拿巴於1851年12月 2日發動政變﹐解散議會﹐建立專政體制。 1852年12月 2日宣布成立帝國﹐波拿巴被封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第二共和國告終。  |   
第二帝國(1852.12- 1870.9)  |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翌年1月14日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 1852年11月 7日元老院頒布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月2日宣布恢復帝國﹐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1870年   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藉口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國﹐成立共和國(第三共和)。  |   
第三共和(1870- 1940)  |    在第二帝國倒台和巴黎公社被鎮壓後,新的憲法法律於1875年被通過,允許建立一個以議會制度為基礎的政權。儘管成立過許多短期的政府,但第三共和國是法國社會穩定、工業化發展和專業民眾服務設施建立的標誌。 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導致其垮臺。  |   
第四共和(1947- 1958)  |    1946年戴高樂辭職,他期待公眾的支持能夠讓他重新執政並推行其憲政理念。 1946年古昂(Felix Gouin)擔任總統來取代他。 1946年議會提出兩個憲法草案交付公投,修改版以些微差距獲得通過。第四共和國的建制極為類似第三共和國。  |   
第五共和(1958-現在)  |    1958年國會授與戴高樂將軍全權,於是戴高樂利用這個機會建立了新的法國政府。 1962年戴高樂將總統改為由人民直接選舉,任期為7年 2002年憲法修訂將7年縮短為5年。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