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以前的世界觀
1十五世紀以前的世界觀
項目 
 | 
民族 
 | 
內容 
 | |
古代 
 | 
中國 
 | 
1.傳統:天朝觀念、世界中心、夷夏觀、重現世、人文主義(春秋戰國時代的九流十家)。 
2.20世紀以後:孫中山的民生史觀、台灣同心圓史觀。 
 | |
希臘 
 | 
1.宇宙觀:重視理性(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人文主義世界觀、循環史觀(普羅米修斯的盜火處份: 宙斯將他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每天派一隻鷹去吃他的肝,又讓他的肝每天重新長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惡鷹啄食肝臟的痛苦。然而普羅米修斯始終堅毅不屈。幾千年後,赫剌克勒斯為尋找金蘋果來到懸崖邊,把惡鷹射死,並讓半人半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來代替,解救了普羅米修斯。但他必須永遠戴一隻鐵環,環上鑲上一塊高加索山上的石子,以便宙斯可以自豪地宣稱他的仇敵仍然被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城邦主義。 
2.非希臘民族稱為「巴爾巴爾」(Barbarian) 
 | ||
兩河流域 
 | 
悲觀的世界觀、神明決定國家的興亡。 
 | ||
埃及 
 | 
循環式的史觀、神性的國王是世界秩序的中心。(《金字塔經》、《棺木經》、《亡靈經》、《奧塞利斯的神話》、《遇難水手的故事》、《辛奴海的故事》、《阿頓頌詩》) 
 | ||
印度 
 | 
宗教看世界(重精神世界、輕視感官世界) 
 | ||
波斯 
 | 
祆教(瑣羅亞斯德)分善惡二元對立的世界觀。(馬茲達、阿里曼) 
 | ||
希臘化 
 | 
隨著亞歷山大的征服,一統的世界觀產生。 
 | ||
古羅馬 
 |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世界觀產生。 
 | ||
日本 
 | 
自稱「日出處」,稱中國為「日沒處」。 
 | ||
中古 
 | 
基督教 
 | 
1.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神支配一切世俗事物(神意史觀)。 
2.地球是宇宙中心(宇宙觀) 
 | |
回教 
 | 
1.「烏瑪」:信奉阿拉真主的地區。 
2.「戰爭地區」:異教徒、無神論的地區。 
 | ||
文藝復興 
 | 
人文主義為主的世界觀(重人輕神) 
 | ||
結論 
 | 
每個民族,社會文化都有自己的「世界地圖」和「世界觀」。 
 |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