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民初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追趕的腳步-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因素
1、列強的砲艦文化:    
 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世界加入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文化,以及自清末以來的多次戰爭,這些促使原本仍埋頭不看世界的中國也開始睜開眼看看不同的世界。
2、政體的轉變:
自古的帝系傳承也在一夕間風雲變色,適應新的國家也需有新的風氣。
3、此時期的知識份子更具憂患意識,希冀改變。
4、見賢思齊:     
西方列強的侵逼,卻更折服於外國在工業、新知識的發達,希望能追趕其的腳步。

第一節 經濟的建設
 ▲交通建設:
 新式的交通建設,是從自強運動開始的,到清末都有相當的成果。而民初則是承繼清末以來的成果在發展的。
 §輪船航運:輪船招商局稍有規模,民營有五十餘家,但規模不大,故不敷使用。外國輪船仍占極大的優勢。

 §鐵路:
 自甲午戰後,為對抗外人奪取路權,加強興築,民初仍繼續修築,但速度較緩慢。其影響頗多,如知識的傳達、貨物的流通、城市興起、清末更因收回路權而引發革命。
 §電訊:
 1、電話:初時僅有通商口岸中洋商使用,於清光緒26年首先在南京興設,繼漸及於各大都市。 長途電話,到清末,也僅有北京到天津一線,民初仍不發達。
   2、電報:有線、無線都於民國後逐漸的普及於一般用途。
 §郵政
 a、清於光緒22年正式開辦國立郵政─大清郵局。宣統三年,郵傳部接管原又海關管理的郵政。
 b、民國建立後,大清郵政改中華郵政。
 c、民國三年加入萬國郵聯,實行郵政公約,加強國際間的交往。
 §公路建設:民初開始建設,故至民國十年,尚僅有一千餘公里。
 §航空:
宣統二年,清廷向法國訂購飛機一架,並在南苑試飛。
民初,由參謀本部開辦航空學校,培養人才。
民國十年,開辦北京、濟南間定期航線載客運郵,但旋即停辦。
   ▲礦藏開發:如金、銅、錫等均有出口,鎢、銻居世界第一位。
   煤礦開發,民初純為華資所辦九家尚不及中英合營的開灤礦務局。
鐵礦開發,到民國三年都僅有漢冶萍公司一家民國四年起,方有新礦場興辦。
   ▲工商發展:
民國三年歐戰爆發,列強一時無暇東顧,給予我國工商業極其有利的環境。
迄於民國九年,不論工商公司行號與投資,均較前大增加。
 ▲農業生產:民初繼續自清末以來推行的農業改良,但因觀念不能配合、耕地不足土地分配不均,及農民習於安常多不熱切改革,故情況不佳。
 ▲新都市興起:
 原因:
 ◎舊時:
政治:行政中心,如首都─北京。
軍事:軍事重地。
經濟:物產交易集中場所。
 ◎清末民初
 外力的因素:如通商口岸、新式交通工具,都因之而為新興都市而且發展更為進步。
 例子:
通商口岸:如上海,開港通商之後,迅速發展成為北、南洋與中外貿易的總匯,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使當時上海成為繼紐約、芝加哥等城市之後,世界上少數建有高樓大廈的現代建築。 
 鐵路興起:如漢口,因平漢鐵路通過,也迅速形成大都市,是以『士商雲集,居戶增添,市鋪林立』
第二節   社會的變遷
▲宣傳西方文明的櫥窗─通商口岸的角色
1、新式建築:廣州、上海等租界地區尤為明顯。廣州、上海等租界地區尤為明顯。
2、近代化的市政設施:
a、電燈:
 光緒八年,英商首先於上海創辦上海電光公司,開始架設路燈照明。其後各公共場所紛紛使用。
b、交通設施─馬路,早先的中國多為坎坷不平的土道,至上海租界的開闢而開始興修。
交通工具─光緒三年,東洋車(人力車)引進。
光緒29年,汽車引進。
光緒32年,有軌電車的引進及鋪設。
標示通商口岸的交通近代化的發展。
3、自來水:於光緒七年引進上海。
花絮:引進北京時,引起山東幫水夫的刁難,城內旗人更哄傳其為『洋水』怕有毒不敢引用。
 4、新的娛樂─電影        
 ▲政治變化→社會變化
1、國歌:國家是由國家正式制定代表國家的歌曲。
清政府:於辛亥年制定中國歷史上第一首國歌
民國元年,臨時政府亦公布國歌,民國26年國,民政府明令將當時國民黨黨歌為國歌。 
(即為現今 的三民主義國歌)
2、國旗:§清為黃龍旗。  民國元年,蘇孫中山先生正式就任為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臨時參議院決議以五色旗為中華民 國國旗,十八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民國十七年,南京政府成立。國民政府第五次會議通過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3、改用陽曆:以民國紀元,也是象徵著帝王時代的結束。
4、禁止買賣人口,強調人權。
▲移風易俗
      §服裝:
  女性開始穿過去旗人所穿的旗袍,樣式較為緊身,以突出女性的曲線美。男性則普遍穿上西裝西服以取代過去長袍馬褂。
      §稱謂:  『大人』、『老爺』的稱呼也逐漸由『先生』與『君』取代。
      §禮節: 跪拜作揖之禮逐漸改為鞠躬、握手。
      §曆法修改─風俗的改變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頒布以陽曆為國曆,改行世界通行的陽曆。     (1)結束了中國以帝王為紀年的方式。(2)  從過去只知初一、十五拜孔子,初二、十六請財神、吃豬肉,到民初有週休一日的習慣。
§新辭彙的湧現:如熱心、原因、目的、手段等。
§婚喪禮俗的演進:
 婚禮,過去傳統繁複的婚禮也逐漸的簡化,如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儀式在民國後,就不再被民間廣泛採用,簡單的婚禮形式逐漸流行開來。
由坐花轎、拜天地、鬧洞房原是傳統的婚俗,後來在禮堂中舉行的文明結婚逐漸流行。
喪禮,過去的喪禮,因講孝道;迷信,儀式繁複,故多高築靈臺且長期守制。民初則加以改良,力從節儉,親友弔唁多贈花、輓聯,葬期縮短出殯時設鼓樂。
 ▲婦女地位的變遷
§纏足的解放,了解『大方天足飛行快,反覺金蓮步步羞』
§ 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興女學,鼓勵女性就學才能突破職業的限制。故婦女也從事革命活動,如秋瑾。在辛亥革命或北伐都有出現過女子軍、女子參政。
§五四時期,婦女解放意識高,男女公開社交,自由戀愛風行,直接衝擊中國原有家庭和婚姻制度。
▲新知識份子的崛起
 民初:
傳統的士大夫,在鄉為紳、在朝為官,有其身份地位,位居四民之首,所謂『士農工商』。
工、商的社會地位提升:至民國初年,工人增加,由於商業的興起,商人的社會地位也隨之提升。  新知識份子: (1)受教育的方式:新式學堂、留學教育 (2)特色:以天下為己任,對社會現狀提出批評,傳播新的觀念 (3)影響:是學界的風潮,當進入社會擔任各種工作,也是帶動社會改革的一股強勁力量。
第三節 文化的發展

       清末以來漸漸以許多的方式取得西方的知識。如翻譯西書,有官方機構─同文館等及知識份子個人加入,如嚴復翻《天演論》,亦有西方傳教士出版西學。但有識之士仍感不足,故推動新制教育及文化的發展。
▲新制教育的建立
原因:  1.舊式的教育多以科舉考試為重,尤其明清兩代以八股文為考試的方式,更進而限制知識份子的思想,知識份子多以背八股範例為主。    2 . 當面臨清末以來世局的大變動,及西方思想的進入,在在顯示國家要強,惟有在知識充實才是根本。初試啼聲─新式教育的推動  
 §自強運動開始,成立同文館等教授西方學術,但反對聲浪大,故多只有少數機構或督撫所辦,零星分散 ,影響不大。  
§百日維新期間,設立京師大學堂。雖也有諭令建各級學堂,但並未實行。
規模設立─新制教育的建立
   a、政府─庚子後新政:
1、光緒27年,詔令書院為學堂,省城及府州、縣分設大學、中學、小學及蒙養堂。
(癸卯學制)
2、光緒29年,頒布學堂章程。
3、光緒31年,詔令自明年起,所有鄉、會試等一律停止。設立學部。
41905正式廢止科舉制
   b、私人─興學風氣盛
 張伯苓主持之私立學堂,於光緒三十年改為中學,宣統三年定明為南開中學
   c、 留學教育
 始於:自強運動時期(1870年代),官派留學生120名至美留學
 興盛:科舉廢除。
 原因:
 1、出國留學吸收新的知識成為一種新的風潮。
 2、於國外留學之費用如日本,較國內求學來的經濟
  d、女子教育:女子學校的興建
▲新文化運動
背景: 1、國際背景:  A、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民族、民生主義思潮高張,特別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 十四點原則。  B、戰後歐洲政治和社會轉變如東歐國家新興國家出現及婦女權的實施, 這些都給中國帶來希望與刺激。
2、政治背景: 自民國建立以來,袁世凱企圖變民主共和為帝制,失敗後又有張勳復辟,其後中國政治又陷入一連串的分裂局面中,在在使知識份子希望打破如此的政治環境。
3、經濟背景:
第一大戰結束,由於列強無暇東顧,民間工業得以發展,但大戰結束,帝國主義再度回到中國競爭,民族工業又趨衰退,工商業者及知識份子自然希望政府能發揮作用。
4、社會背景:
農村的多餘人口,因都市的興起迅速向都市增加,城市人口對於新思想的接受度高,故增加社會變革的動力。
新文化運動之先聲 1、北京大學的自由學風:  北京大學清末戊戌維新時設立之京師大學堂演變而至民初改名為北京大學,學風保守。 改革人物: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推動改革

 措施:A、提高師資,如聘胡適、梁漱溟為教授,並排除黨派、門戶之見。 B、樹立自由學風:如鼓勵學生辦刊物如《新青年》,並建立自由選課制度,有言論的自由,學校並不干涉。
C、將學生只求文憑的風氣轉變而為對求學問的熱切
2、文學革命的提倡:
 時間:6
A   文學型式的改革─代表人物:胡適
要求:  1、自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需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做無病 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2、提倡白話文。
B、文學的內容改造: 代表人物陳獨秀要求:  『文學革命論』 :建立平易的國民文學,新鮮的寫實文學,通俗的社會文學。    成果: 1、民國七年,新青年雜誌開始用白話文編排。  2、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等都有相當的文學價值。
 3、白話文的推廣使知識更為容易流通。
◎新文化運動之高潮─與愛國五四運動之合流
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是因山東問題而發起,全國響應的愛國運動,與當時正在進行的新文化運動結合。
影響: 1、中國知識份子首次覺得有徹底改變中國文明的必要。 2 徹底重新評估舊文化。
3 積極介紹新思想進入中國。 4 社會普遍的覺醒,要求個人解放,社會平等,國家獨立。
◎新文化運動之利弊:
1 新文學的提倡使教育、知識普及。
2 民族意識高張:五四運動中,學生、工商界一同支持,推行反帝、反軍閥的運動。       
3 新思想的傳入:此時期介紹許多西方的思想進入中國,希望為中國找到一套救國的模式,民主、科學的觀念亦深入人心。
4、平民教育的興起:如晏陽初領導河北定縣平民教育運動。
5、促使女權運動:要求自由戀愛,參政權等。 
6、進行學術思想的論爭:儒家的獨尊地位不再。
弊端:  1、重新審視舊傳統、思想─無情的批評舊文化,破壞傳統的倫理道德。 2、新思想的引進,使得馬克思思想得以在中國流傳造成中國的問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 沈葆楨、劉銘傳積極建說臺灣之重點比較

清代台灣涉外事件大事記

陳維英小故事(1811~1869)